近日,赛诺菲1类新药「SAR443122 硬胶囊」在国内获批临床,用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。据悉,SAR443122是赛诺菲从Denali公司引进的一款RIPK1抑制剂,被开发用于治疗一系列神经系统疾病和全身炎症性疾病。
目前,SAR443122在国外针对中重度亚急性或盘状/慢性皮肤红斑狼疮和中重度溃疡性结肠炎适应症的临床试验已进入2期临床。
关于RIPK1靶点
(资料图片)
RIPK1,即受体相互作用丝氨酸/苏氨酸-蛋白激酶1,是一种多结构域蛋白,包括N末端激酶结构域、中间结构域和C末端死亡结构域,其中C端死亡结构域介导与其他含死亡结构域的蛋白质的同二聚和异二聚,N端激酶结构域介导反式自身磷酸化以促进自身激活。RIPK1广泛表达于各种细胞类型,其中脂肪、内皮、血管周围细胞簇中表达最为丰富,免疫细胞簇(树突细胞、巨噬细胞和T细胞)中也所表达。
RIPK1具有双重免疫调节作用,一方面可作为支架促进MAPK和NF-κB信号通路激活,从而促进炎症反应、细胞存活,并抑制细胞凋亡;另一方面,异常调控的RIPK1激酶活性将造成细胞坏死。
RIPK1是NF-κB促存活信号和细胞死亡信号转导的关键调控因子,而NF-κB 信号传导响应人类疾病中广泛的炎性和促死性刺激。研究发现,自身免疫疾病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(ALS)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病理样本中均存在RIPK1激酶的激活,抑制RIPK1激酶活性已在多种人类疾病动物模型中显示出功效。
RIPK1抑制剂研究进展
RIPK1被认为是一个极具前景的靶点,有望用于治疗自身免疫病、炎症、神经退行性疾病、缺血和急性疾病(例如重症新冠肺炎败血症)等多种疾病。目前,全球已出现多款在研RIPK1抑制剂,详见下表。
• GSK2982772是全球第一个获批进入临床RIPK1抑制剂。GSK另一款RIPK1抑制剂GSK3145095具有优秀的药代药动学数据,被开发单药治疗晚期或转移性胰 腺导管腺癌,以及联合pembrolizumab或者其他抗癌药物治疗胰 腺导管腺癌、非小细胞肺癌、三阴乳腺癌以及黑色素瘤等多种实体瘤。
• SAR443122是一款RIPK1靶向小分子抑制剂,具有外周限制性,不能穿过血脑屏障,被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。而SAR443820是一种新型的中枢神经系统(CNS)渗透性小分子RIPK1抑制剂,具有穿越血脑屏障的潜力。在健康志愿者中进行的1期临床试验中,SAR443820在耐受性良好的剂量下,表现出与靶点的强力相互作用。SAR443820曾被FDA授予治疗ALS的快速通道资格。
• GFH 312是国内首 个获准进入临床试验的RIPK1抑制剂。临床前实验数据显示:GFH 312在低剂量下可完全改善急性系统性炎症动物模型的死亡风险,并显著抑制神经系统炎症反应,使实验动物显著改善行动能力。澳大利亚完成的1期试验数据表明:GFH 312安全性、耐受性良好,并呈现出理想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动力学性质。2022年8月,GFH 312在美国获批2期临床,针对外周动脉疾病伴间歇性跛行患者。
• R552是每天一次口服的RIPK1抑制剂,临床前研究被证实可以在小鼠中预防关节和皮肤炎症。目前,已在健康人群中完成1期安全性测试试验,与竞品相比,显示出潜在的best-in-class的治疗状态。
• SIR1-365是维泰瑞隆申报的首 个新药,已在动物试验中显示出预防或减轻一系列疾病进展的潜力,包括多发性硬化(EAE模型)、阿尔茨海默病、ALS、SIRS等。而且,在美国,SIR1-365还登记开展一项用于COVID-19重症患者治疗的1期临床。
• RI-962是华西医院杨胜勇团队开发的选择性RIPK1小分子抑制,在TNFα诱导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(SIRS)和DSS诱导的炎症性肠病(IBD)的小鼠模型上评价RI-962体内效果的研究结果显示:RI-962通过抑制RIPK1激酶活性进而改善了TNFα诱导SIRS和DSS诱导的IBD损伤。
而且,围绕上述药物,企业间还达成了数项交易:2018年10月,赛诺菲与Denali就SAR443122、SAR443820两款RIPK1抑制剂达成了全球开发和商业化合作,交易金额超11.25亿美元;2021年2月,礼来与Rigel Pharmaceuticals签订一项全球独家许可和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开发RIPK1激酶抑制剂R552,交易金额达9.6亿美元。
总结
整体来看,在研RIPK1抑制剂多处于早期临床,主要被开发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、炎症性疾病以及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等,而适应症主要取决于RIPK1抑制剂是否具有脑渗透性。不过新药研发是一个高风险项目,RIPK1抑制剂的研发也不例外,目前毒 性问题似乎是困扰RIPK1抑制剂的重要障碍,DNL747、DNL104、GSK3145095、GSK2982772四款RIPK1抑制剂已先后终止。
关键词: